6.典型案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典型案例1
——柳职院-上通五校企培育工匠基地建设
一、校企搭平台,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
汽车产业是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柳州市是全国目前惟一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与上汽通用五菱集团本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强强联合的发展思路,共同建设服务于上汽通用五菱的共享型“柳职院-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发展服务中心”,并根据上通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与企业岗位能力建设要求,借助“结合千万项目建设”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积极实施“校企筑灵魂,产教育工匠”工程,探索“校企共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寻求校企双赢合作模式,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创新合作模式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全面合作、资源共享、深度融合,服务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装配、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参照德国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院在原投入设备基础上加大投入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教学设备,面向广西汽车产业职教集团,建设一个年培训量超过400人,年培训时数超过1500节,集教学、培训、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共享型跨企业培训中心。协同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经销商培训,同时,合作进行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培训标准的编制,企业技能认证体系,课程开发,教材的编写,教学资源制作,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竞赛,开展技能鉴定等,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发展助力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校企共建体系化课程
整合广西汽车产业职教集团院校资源,以编制行业标准为起点,引入德国标准,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作过程及岗位要求进行教学及培训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电动汽车维护与保养》、《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及维修》、《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检测及维修》、《整车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充电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和《辅助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成熟的行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及配套的教学方案及教学资源。
2. 实现新能源汽车订单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合作育人,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培养、推荐人才。
3. 完成新能源汽车维、培训标准、技能认证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料编制,形成上通五技能认证系统。以E100为起点,伴随上通五新能源汽车研发及生产战略步骤,开发相关新能源车型维修及培训标准,技能认证体系,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制作立体教学资源。
4. 完成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培训。组织开展上通五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开展技能鉴定。
5. 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技能比赛。组织开展面向经销商、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促进相关人员技术学习与研究;探索面向全区、全国举办上通五冠名的汽车巴哈、汽车方程式比赛,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同时发现、挖掘人才。
6. 新能源汽车技术科学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服务中心”为平台,支持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申报课题,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科学研究及创新发明。
7.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校企发展服务中心,整合企业及院校资源,校企共育,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
8.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依据教学培训要求,合理整合企业与院校教师及培训师资源,通过机制创新,对企业培训师和院校教师做不同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提高企业培训师教学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建设,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一流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期满,培养出3名教学骨干,6-8名企业培训师。
9.完善管理机制建设
参照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运营模式,结合企业级院校需求,积极探索共享型实训基地及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机制,实现中心科学管理,有效经营,自给自足的运营模式。
三、构建双元制校企文化
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心,将企业元素充分融入实训室建设,打造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并举,全面的标准化实训室,培养建设与应用人才。形成一套院级实训室建设标准和评估制度,打示范实训室样板实训室,实训室按照理念、目标、原则、要素等四个层次,建立标准化的实训室建设指南,以全面、统一指导柳职院实训室建设。建立从实训室教学需求到系统交付全过程的业务管理流程。对实训室建设方案进行指导完善,以实现岗位能力为中心,以专业系部为单位,面向主流行业价值链,建立产业价值链和教学专业链向衔接的实训室建设规划功能。制定《实训室运行评估体系》,它是以实训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关键绩效指标为衡量标准,以关键成功要素为评估内容,建立贯彻目标、指标、要素的评估体系,制定围绕实训过程的平台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实训室运行管理。
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专业负责人讲汽车产业发展、产业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理念和专业文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产业文化、专业思想、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习教育。
1.基础工程施工
围绕首批确定的关键成长路径上的实训项目,制定主体改造方案、施工、后期装修、培训场地及设备设施资源配套,及项目管理。新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心将参照典型的汽车4S店布局规划,由汽车营销展厅、维修车间以及若干培训室组成,综合体现汽车系的校企合作项目特色。
在整体空间、格局和环境氛围上充分融合汽车4S店企业元素,能够为汽车营销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提供更优教学环境。
可实现客户接待、业务办理、汽车销售、新车型培训 等汽车营销专业主要实训教学功能,同时也通过形象墙、多功能资料室、客户休息区、企业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企业文化形象亮点。
2.教学环境建设
在培训场地中应用精益化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环境配套建设,如维修标准工位、新车型培训标准工位、目视化、信息管理系统等,实现基地先进性、示范性作用。
3.软性内涵建设
基于实训平台的软性内涵建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实训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要点,通过设计标准工位的管理文档、岗位职责、标准工作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内涵,实现融入汽车4S店企业最佳实践元素的目的。
4.教学设计和应用
梳理基于实训平台的实训教学设计和应用,旨在教授平台教学方法和训练老师平台应用能力,通过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帮助教学团队用好该实训平台。
四、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企业氛围
工匠精神本质是科学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科学的态度、自我反省的魄力和乐于奉献的胸怀。工匠精神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代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包含着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心、精细,团结、协作,实践、创新,吃苦、奉献等特质
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中融入产业文化,如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把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文化融入进来,丰富了专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考察、见习实习实训,实行教学做合一,强化与企业生产的仿真性,实现知识、技能、素养一体化培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组织专业见习活动,寒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课程考察实训、综合实训直到毕业顶岗实习,加强在实践活动中对建筑产业文化学习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引导。在实训课考核中引入了企业员工考评机制,对学生穿戴、行为、操作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产业文化要求
企业文化与学校教学融合,开展工作环境入基地、职业知识到现场、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教学环境建设:
工作环境入基地:营造汽车4S店真实工作场景,将形象墙、展厅、维修车间、东风柳汽企业文化等元素融入基地
职业知识到现?。浩?S店中涉及的汽车营销管理知识、汽车维修保养技术知识、维修质量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元素融入现场
企业文化进课堂:东风柳汽企业服务品牌、服务理念、价值观等元素融入课堂
六、双主体建设效益
1. 教学效益
中心为我院汽车学院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工位,形成与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合一的稳定的教学场所,促进汽车新能源技术专业学生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学习,为区域经济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基于真实案例的实训项目,开发培训包、课程及实训指导手册,丰富教学资源。
2. 企业效益
(1)免除了自建汽车新能源培训中心的庞大费用。
(2)免除了自建培训中心后需要专人进行场地、设备等方面管理的费用。
(3)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经销商招收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了企业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中心还可以为企业生产人员、维修技术人员提供中、高级认证培训。
(4)中心承担上通五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培训标准的制定,企业认证体系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为企业在培训教学补充力量,减少企业人力、资金投入。
(5)中心为企业承担在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服务技能大赛等工作,减少了企业在人力及管理方面的投入。
3. 社会效益
(1)中心完成标准化推广、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研发、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社会技能鉴定等,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和力度。利用基地力量,为柳州及周边地区中、高职学校提供新能源汽车项目实训、顶岗实习、教师进修培训,促进区域内中、高职学校共同发展。
(2)中心探索上通五冠名技能竞赛的组织及承办,扩大了企业和学校影响力。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典型案例2
——中德合作汽车机电职业教育(SGAVE)项目人才培养实践
中德汽车机电职教SGAVE项目是经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携手我国高职院校联合实施的“中德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德国在汽车领域雄厚的技术和经验储备,联合构建符合现代汽车维修和维护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汽车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我院成功入选为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实施院校。 成为国内25所SGAVE项目实施院校之一。
1、实践背景
(一)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2016年中国产销量均突破2500万辆,柳州汽车产量达220万辆,全国每12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柳州产,汽车产业是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上汽、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总产出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3。同时,地方车企面临技术水平提升,需要大量高技术员工。
随着汽车新技术、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与服务领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端汽车上大量电子设备出现,需要大量专业化的汽车生产与服务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地方汽车产业水平的提升,其在维护和维修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建立符合现代汽车维修和维护领域需求的汽车机电人才培训培养体系成为迫切要求。
(二)教学改革需求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我院汽车维修专业在示范建设中不断深化 校企合作办学、加大工结合力度,但校企合作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思考和突破。
首先是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如何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其次是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如何提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如何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吻合。如何使学校在教学内容、实训教学基地、师资培养建设等建设上与企业发展相同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标准,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再次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述求是是提高其盈利目标,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如何提高其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如何建立良好的体制,保证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述求都得以满足?
2、实施过程
(1)革新教学理念,创建国际化的课程
1. 构建“分层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生到企业就业以后,其技术能力应是“逐级提升”,而之前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每个学期完成某个课程,能力是“分块提升”,并不能契合企业需求。SGAVE班全面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充分按照车企提供教学大纲;确定了本专业8个工作领域50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据此设立8门课程,平行贯穿6个学期。由外围到核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新手到专家。每个学期的8个领域的教学能力培养难度逐渐增加。变传统的“切西瓜”式为“剥圆葱”式,构建能力逐级递进课程体系。
2.校企交融,探索实施“双元制”教学
随着项目启动,合作院校将在中德双方联合成立的“项目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导引下,我们与五家德国车企的地方经销商共同合作选拔,组建了30名学员“实验班”,按照“德式”标准系统学习。在第二学年,我们还同地方的经销店探索实践了“4+3””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一个学习周呢内,4天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3天在校上课。探索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实施。
3.项目驱动,能力递进方式教学改革
中德班教学体系引入德国五大车企开发的教学资源包,以8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建设主体。首先以能力导向、行动导向及顾客导向三大导向为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来开展课堂教学??翁蒙涎魑翁玫闹魈澹淌Ψ⒒又鞯己托髯饔?,形成“以完成工作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学教相辅”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依靠国际企业,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教学团队
培养具备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改成果的关键。2014年,项目组4位教师先后赴德国参加项目共计200学时的、特为职业学校教师举办的旨在使其成为汽修专业信息传播者的全日制师资培训,并顺利取得结业证书。经过35天的培训,项目组教师熟练理解掌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授课形式,同时对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在后续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除了教学法的培训,4位项目组教师先后到奔驰、大众车企的培训中心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厂家的最新汽车技术。并适时安排老师到相关品牌企业挂职工作。通过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据此经验,本专业建成了一支以企业专家、专业名师相结合的创新型汽车专业教学团队。
(3)参考企业标准,开展国际化标准的认证考核
中德SGAVE项目的全部8门专业课程都是由五大车企开发,采用“剥圆葱”式能级递进进行授课。课程除了每学期课程考核外,学员还要参加在第四学期的中期考试和第六学期的结业考试,作为学生获得结业认证的依据。
首先学校成了立由汽车制造商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考官小组考试委员会协调考试??己说目继饩珊献髌笠当J苯荩ㄖ泄┥杓?。其中,结业考试要求学员参照德国双元制教学实习制度,第五、六学期在学校所在地汽车制造商的经销商处完成一定量的的企业实践课后,方能参加实践课。
考试的每个考题均来源于维修站真实的工作任务。每个考试工位配两名考官(企业、学校)对考生进行考评。学生必须完成任务分析、方案制定、方案执行、方案检查四个环节。项目认证考试在各个环节引入企业评价体系,企业参与学生评价。真正做到了以国际化的企业标准考核学生,因此SGAVE班获得证书的学员非常受德国汽车经销商的认可。
3、实践成效与经验
(一)教育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2013年中德SGAVE项目在我院启动以来,我专业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的模式进行实施探索;并致力于将德国职教理念和模式进行本土化。以此项目的为契机,我们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五大车企保持密切的联系。得到他们在专业建设上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项目经验,我专业调整了汽车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辐射整个汽检专业的建设。更适应柳州地域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专业在职教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室建设、内涵建设等方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拉动。促进汽检专业建设整体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特别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置换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优化了教师的结构
以SGAVE国际化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我专业通过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外出培训,组织技能竞赛等形式;通过和企业的深度交融,使教师在专业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授课水平上得到提高。近两年来,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改革项目18项。合作开发开发专利12项。
此外,我专业还从企业引进兼职师资力量,成立了24人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业团队管理,建立一整套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办法。企业老师除了授课、还参与课程开发、学生考核、实训室建设等各项工作。
(三)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与柳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柳工发动机培训中心,与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共建广西区域服务培训中心,与东风风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共建售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校中厂”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
与广西汽车集团在上汽通用五菱企业内共建汽车工匠学院,在柳州市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内设立“汽车发动机检测中心”。建立了共享型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了我专业“厂中?!卑煅厣男M馐笛祷馗窬?,为企业和学??苟嘞罴际醴竦於嘶 MüF蠛献饔行У奶岣吡巳瞬排嘌柿?。
4、体会与思考
通过SGAVE项目的实施,历经多年的审核。我们逐步取得了实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经验。未来几年,我们将参考中德SGAVE项目方案,推广到整个汽检专业中去。首先,我们将从从考核评价改革入手,实施全新的职业能力测试。以此作为对学生的认证标准。将逐步改革原有教学评价体系,做到“考教分离、双元实施、多维评价”;逐步完善职业能力测试。同时建立标准化题库。从“职业素养、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三个维度考核学生。
并建立由“校企考官”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校企合作评价制度。提高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从企业的角度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创新实践 “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素养?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