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
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完成情况及总体质量
(一)基本情况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文件精神, 2015年,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于2015年8月被批准通过。
项目实施2年以来,按计划完成了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承诺的各项建设任务,在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教学改革完成情况。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展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6年1月21日,柳州市政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的约定,将在柳州职业教育引进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的本土化和企业认可;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借鉴德国企业实训教师培养经验,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开展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培训;根据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德国标准,就机械、机电、汽车等行业开展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专门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2015年12月,与上汽通用五菱以面试、企业团队协作项目考核等方式,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元制班(35名学员),签订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协议,开展了机电一体化双元制首个教学试点班。2017年10月继续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组建了第二个双元制班(28名学员)。同时,将双元制的这种模式在机电工程学院其他专业扩展,截止到2018年,一共组建了5个双元制班。
3、开展区域产业升级考察调研
了解企业的需求及现状,针对当前职业教育问题,完成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产业升级布局及需求的调研报告,并根据调研结果,调整了专业结构,2015年增加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7年增加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4、确定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5、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讨及讲座
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讨及讲座,进一步形成本土化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5月德国专家Wiesbeck等人到我院指导中德“双元制”项目推进工作。2015年12月我院成为AHK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单位。2016年3月-5月 邀请德国专家约瑟夫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开展3个月的课程授课,全面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2016年5月,邀请到同济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徐朔教授到我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学习本土化双元制培养推广的可行性。2016年12月,邀请AHK专家刘红月、张福周等到??顾婆嘌?,为下一步全面推广做人力准备。
(三)课程、教学运行及教学资源方面
1、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装备系统设计与安装调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组建技术六门核心课程的建设。
2、完成零部件技术测绘与出图、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部件等双元制课程的试点实施和相关资源的建设。
3、完成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了机电设备专业校级资源库建设。
4、完成一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正常运行,包括工具、耗材及设备维护维修等。
5、完成双元制课程包如简单机电系统装调等其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6、校企合作完成了两门企业课程。
7、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按照“学一课成一事”的思路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上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培养。
8.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院网络平台上开设有专业课程136门,多门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
(四)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2016年,安排专业带头人贺晓华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学习一年,拓展国际视野。接下来在2016年11月,安排接替的专业负责人苏磊老师赴苏州参加AHK组织的德国专家授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培训。贺晓华同志从美国回来后就参与到了专业建设中,主要负责完成了1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含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担任双元制班级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组建》、《机电一体化综合系统安装与调试》、《AHK毕业考试一、二》的开发和教学,前期主要参与规划新建了一系列实训教室,形成了具有完整教学功能、涵盖专业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2017年底又带领团队完成了运动控制实训室的升级改造和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2017年底组队带学生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区赛、国赛,获得国赛三等奖、区赛一等奖。苏磊老师作为接替的专业负责人,两年来,完成了专业负责人的常规和临时专项工作,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都在提高当中,2016年12月担任了柳州市双元制课程开发培训师工作。
2、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
(1)蓝伟铭老师到五菱工业挂职机电装备升级改造,黄斌老师挂职柳钢集团开展大数据信息化分析,承担企业的设计及应用生产任务,参与企业的机电产品开发、机电系统改造、运行维护等技术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机电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
(2)安排邓其贵、梁云、王富春、谭顺学先后赴上海FANUC机器人公司进修学习,并作为助教参与FANUC公司的培训工作,提升专业能力,更新教育理念,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3)2016年下半年,安排专业核心骨干王富春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同时安排罗洪波老师赴广外学习外语,2017年6月赴美学习。
(4)2016年11月-12月,组织专业4名教师(邓益民、吴坤、李杨、阙燚彬)赴德国学习,全面了解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这些老师均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对外服务、各级技能大赛等项目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具体可查看支撑材料)
3、开展了专业的AHK师资培训
为顺利实施机电一体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发等相关工作,依托AHK上海办事处所提供的平台,先后组织三批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30多名赴苏州及上??古嘌?,学习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流程、课程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AHK考试组织等相关内容,让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对双元制运行的整个体系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2016年底前,共培养了30人次以上的校内培训师,5名以上企业培训师。2016年12月,专业还承担了柳州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107人),专业教师大部分均参与其中的培训。此次项目培训阶段的培训师均为机电学院教师。
2017年与上海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订了中德双元制职业技术合作合同,挂牌授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AHK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AHK双元制职教联盟单位”。2018年承办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格(AEVO)培训班,30人获得培训师资格证书。
4、专业群创建了3个优秀人才工作室
专业群与2017年申报了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开发工作室、工业智造装备技术研发工作室、智能制造产线设计与虚拟调试工作室3个优秀人才工作室,工作室是作为追踪行业前沿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技术能力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师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交流平台和研修共同体。
当前,专业群团队教师32名,只有一名老师还未具有中级职业证书,双师比例已达到90%以上。
(五)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
1、校企合作
本项目建设期间2015-2016年间通过探索学校、公司的多元合作模式,提升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机电装备应用、集成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与上汽通用五菱组建了2个双元制班,探索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华航唯实、ABB、新时达共建的“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国家弧焊机器人资源库建设。与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教学工厂等。 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平台,打造一支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创新团队,紧密结合柳州产业,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2017年又申报了1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示范推广基地、1个协同创新研究院、1个智能制造集成培训中心以及创新创业园等,充分发挥专业在先进制造行业中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从“工程基础训练-技术技能训练——工程项目应用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多层次的专业群实训基地。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已经成为柳州乃至广西的工业机器人研发、推广、服务基地。
2、社会服务
2016年,专业建设了“柳州市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以服务地方中小企业为宗旨,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组建柳州市尚明科技有限公司、柳州三松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平台,结合学生的博奥科技专业社团,对东风柳汽、五菱汽车工业、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柳州福臻车体、柳州市方益机械设备等汽车制造公司及零部件供应商开展项目服务,在零部件生产质量检控、焊接质量提升、生产线计数改造、夹具检具开发、自动化专机开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保障服务,锻炼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和专业教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2015-2016项目建设期间完成的企业服务项目包括BM3副车架骨架、上板总成自动点焊项目,柳汽大梁模具自动化控制项目,柳州福臻焊接线焊接防漏检测系统,柳州福臻焊装车间焊接质量一体化管理系统。完成区级科研项目申报2个“DM5L副车架纵梁总成工业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研制”、“基于污点分析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漏洞挖掘技术研究”,柳州市科技局项目申报3个“基于设备全寿命健康状态诊断的设备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的MES系统技术攻关和应用”、“柳钢热轧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板材轧制工艺优化”。
(六)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情况
1、设备安装及运行情况
建设分项目 | 建设内容 | 时间安排 | 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 当前运行情况 |
五、实训基地建设 | 1.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2016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1、当前,该实训室主要供老师科研、学生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各级技能大赛训练以及学生社团、优秀学生课外拓展项目使用。 2、学院在2017年获得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级三等奖,2017 和2018区级一等奖。 3、后续会将前期成果逐步引入相关课程,当前已在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中进行试点教学。通过计算机建模对真实工厂的制造资源和工艺数据进行分析,体验和实现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的设计仿真、验证、优化。 |
2.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2016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1、已正常使用,2017年度开设机器人相关课程9门。使用班级15个,使用学生人数为442人,课时为1049节。 2、为企业提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培训班,涵盖高级工程师到基础人员的所有层级培训,包括企业员工参加国家级技能比赛的培训13期。 3、建成后各种级别参观21次。 | |
3.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教学工厂 | 2016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目前机器已经投产,产品为BM3后纵梁 1、通过与企业共建,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已完成BM3后纵梁机器人点焊线体项目,日产量超过300余件 2、骨干教师完成了《国家级弧焊机器人资源库》等项目,将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融入机电装备群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综合实训项目, 开展了企业相关培训。 3、2017已安排部分专业学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后续会逐步的增加该生产线学生人数和工作量。 | |
4.检测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2016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1、设备已使用在课堂教学,涉及课程为《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建设后还主要用于各级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技能大赛训练。 2、2017、2018年均获得该项目一等奖,目前正在备战国赛。 | |
5.现代自动化装备技术中心 | 2015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该中心的几个实训室,主要用于课堂教学。 1、运动控制实训室2018年春一个学期就开设相关课程4门。使用班级16个,使用学生人数为398人,课时为1058节。 2、过程控制实训室2018年春一个学期开设相关课程2门。使用班级6个,使用学生人数为184人,课时为420节。 3、检测与转换实训室2018年春一个学期开设相关课程2门。使用班级11个,使用学生人数为344人,课时为436节。 4、4、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实训室除教学外,还主要用培训、竞赛训练使用。 2017年开设相关课程2门,使用班级15个,使用学生人数为383人,课时为300节。 | |
6.智能制造实践中心 | 2015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1、当前,该实训室主要供老师科研、课改和实验使用。2015-2016年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工业大数据、系统优化、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横向科研课题1项,纵向课题1项,2017年新申报课题1项。 2、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MPS系统集成与控制(含职业能力测试(二))》安排在该实训室,计划2019年开课,当前正进行课程开发阶段。 | |
7.光机电液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2016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1、设备已经到位 2、该实验室目前处于课程试点和开发阶段,2017年下学期中德双元制班《机电一体化系统组建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综合系统安装与调试》部分课时在该实验室试点教学。工业机器人专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维护》《焊接自动化技术》等课程部分课时计划2018年下学期开始该实训室试点使用,预计周课时会达到>25节。 | |
8.实训基地新校区搬迁 | 2016年度全年 | 验收完成 | 1、已完成搬迁工作,各部分均能正常工作 2、2018年会进行精益化改造。 |
2、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及购置的经济合理性
(1)设备配置的合理性说明
①设备配置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工业机器人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特别是国家制定了智能制造2025计划,众多企业深深意识到机器人和自动化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工业机器人和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装备、生产线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跨学科的工业装备。
本项目设备的配置,主要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兼顾机器人作业目标的工艺过程、操作方法、操作工具及周边设备协调作业等技术,以“两化融合”为终极目标,结合装备制造产业链,结合最新技术发展方向,从机电产品开发、机电装备集成及检测、智能制造三个方面进行配置,实现机电装备从数字化设计、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单工作站至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设计、安装、检测、集成的完整的过程。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②设备配置符合服务柳州企业、教育推广的需要
柳州市汽车与机械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00余家,五菱股份、五菱工业、柳工、东风柳汽及其骨干企业均拥有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目前这些企业严重缺少机器人及周边产品的研发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维修维护、保障生产、销售等人员。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以为柳州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同时通过中德双元制的合作,可以将“双元制”的模式向其他学校推广,完成相关的培训和考证。
(2)设备购置的经济合理性说明
①对拟采购设备进行广泛调研
调研组前往合作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调研,确定了“以数字化制造为主线,以运动控制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机电装备集成技术为目标,以应用和创新为抓手,强化机电综合应用能力,丰富专业体验”为专业群建设基本思路。又到 多家院校参观学习和调研;对本项目拟采购设备价格等关键经济要素,通过市场调研、网络询价及对已购买该设备的相关院校进行调查论证。
②设备购置的校内外“三级论证”和政府公开招标采购
对于拟采购设备的经济合理性要素,学校组织二级学院相关专家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第一级论证,学校层面组织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和纪委等部门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第二级论证,柳州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第三级论证,最后通过政府公开招投标采购 ,完成本项目设备的采购,确保设备购置的经济合理性。
3、实训基地管理与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1)实训基地管理
学校和二级学院针对实训基地管理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本项目设备完成安装、调试和验收合格后,按照学校和二级学院制定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实验)室管理办法》、《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二级学院又重新整理了包含基地安全、操作规程、维修管理、日常维护、日常检查、工具管理、耗材申报、实训教师管理等通用规章制度17项,针对这7个实训室制定了7份具体的实训室管理办法。
(2)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二级学院配备有专职实训室负责人,负责实训室科研、教学等项目开发,专职管理员和学生社团管理员,共同负责日常的维护与保养。
序号 | 建设内容/实训中心名称 | 实训室负责人 | 学生管理员团队 | 专业教学团队 |
1 | 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关来德 | 博奥机械创新分社 | 机械设计与制造团队 |
2 | 现代自动化装备技术中心 | 总负责人:贺晓华 分实训室:赵云俊、张勇军、罗洪波、蓝伟铭 | 博奥智能制造分社 | 机电一体化团队 |
3 | 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邓其贵 | 博奥智能制造分社 | 工业机器人团队 |
4 | 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教学工厂 | 关来德 | 博奥智能制造分社 | 工业机器人团队 |
5 | 智能制造实践中心 | 黄斌 | 博奥智能制造分社 | 智能制造团队 |
6 | 检测技术及应用实训室(机电设备安装调试) | 梁云 | 博奥设备维修分社 |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团队 |
(七)建设情况与建设预期任务一一对照表
建设内容 | 2015 年12月 | 2016年12月 | 建设完成情况 | |
(预期目标) | (预期目标) | 100% | ||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 调研企业院校,形成调研方案; | 开展机器人技术发展调研,完成机器人技术发展应用调研报告; | 无 | 完成了调研内容,形成了机器人技术发展应用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构调整了专业结构,调整了专业结构,2015年增加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7年增加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同时,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增加工业机器人部分课程内容 |
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讨及讲座; | 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讲座,组织引入德国双元制研讨及专家讲座4次以上; | 继续组织完成国内外专家德国双元制专家讲座4次以上。 | 1、15年5月邀请德国专家Wiesbeck到我院指导中德“双元制”项目推进工作 | |
2、15年7月学院邀请到了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院长、中德培训中心主任刘红月到我院开展“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专家讲座 | ||||
3、2015年12月召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交流会 | ||||
4、15年4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签约及揭牌仪式在我院举行 | ||||
5、邀请德国专家约瑟夫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开展3个月的课程授课,同时开展10场以上的教师集体听课及座谈交流。 | ||||
6、2016年5月,邀请到同济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徐朔教授到我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 | ||||
7、16年邀请AHK机电一体化开发小组张宏杰老师到校指导。 | ||||
8、2016年12月,邀请AHK专家刘红月、张福周、吴敏到??沽菔兄耙到逃婆嘌怠?/span> | ||||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 与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组建;与柳州采埃孚开展机械制造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组建。 | 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正常运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年度总结。 | 1、完成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两个双元制2015级试点班组建及正常开展教学。 | |
2、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两个专业的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 ||||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年度,《对接先进标准,服务区域企业“走出去”的高职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
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确定。 | 项目实施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制定 | 成套结合国际标准的校企项目合作及过程推进资料及总结报告 | 双元制试点人才培养过程资料一套 | |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 与上汽通用五菱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培养 | 完成与上汽通用五菱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 开展试点班教学活动 | 双元制试点人才培养过程资料一套 |
校企合作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 | 完成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组织机构及职能配置。 |
| 成立了学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工作机构 | |
建立以及完善校企合作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 | 外出考察国内外现代学徒制运行制度,调研报告 | 学徒管理、企业培训师与职业教师共建、实训实习管理等制度的完善。 | 1、学院制定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派出国(境)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 |
2、专业团队到德国参加培训及调研,形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及调研总结,并将调研结果反馈到双元制班的试点工作中,例如职业能力测试 | ||||
3、形成了一套基本管理制度 | ||||
师资队伍建设 | 专业带头人与技术中心核心成员的培养和引进 | 完成1名专业带头人要进行重点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技术团队组建及一个以上市级科技项目的申报 | 完成1名专业带头人要进行重点培养;一支专业的智能制造方向技术开发队伍,完成两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申报 | 1、完成专业带头人贺晓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学习一年。 |
2、专业核心成员王富春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 | ||||
3、专业负责人苏磊赴苏州接受德国专家的AHK培训 | ||||
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 | 完成2-4名专业教师开展智能制造方向的挂职及项目实施锻炼 | 继续2-4名教师的智能制造方向的挂职。 | 1、15年6月专-16年4月业骨干教师蓝伟铭五菱机电一体化设备改造挂职 | |
2、16年8-12月专业骨干教师罗洪波参加出国学习前外语培训 | ||||
3、16年12月梁云、邓其贵、王富春、谭顺学上海FANUC培训 | ||||
4、15年2月到8月陈华柳州恒宏机械有限公司挂职,开展双元制课程改革推进 | ||||
5、15年3月到5月王富春到苏州博实机器人有限公司挂职 | ||||
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教师团队的培养 | 开展校企教师团队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的培养。完成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州采埃孚共同的10人左右的教师现代学徒制培训班的实施,5门课程开发案例并汇报 | 开展校企教师团队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AHK类认证师培养;完成2个以上教师的赴德国机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完成5名以上AHK技能认证教师。 | 1、16年12月吴坤、李杨、阙燚彬、邓益民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35天 | |
2、15-16年两年陈华、吴坤、陆天友、毛丹丹、高茂涛等37人次教师及企业培训师完成AHK培训认证及考官培训 | ||||
3、16年12月份专业教师30人次参加柳州市组织的AHK职业教育培训。 | ||||
4、16年3-5月邓海英、张映故、覃峰、梁永福、熊举化、刘驰等教师全程参与德国专家约瑟夫在校内的零部件机械加工授课教育课程培训。 | ||||
四、课程、教学运行及 教学资源建设
|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6门课程课程标准和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应用资源库建设 | 预期目标:完成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装备系统设计与安装调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教案、课件的编写,和弧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教学资源库文档部分建设。 | 预期目标:伺服驱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组建三门课程标准制定和弧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教学资源库建设。 | 1、完成了建设任务中的6门课程标准制定、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非建设任务内的双元制课程2门,企业课程2门 |
2、完成了弧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电设备专业校级资源库建设。 | ||||
3、完成了机器人、机电设备维护、机电装备一体化组建、液压气动技术、GE信息化、运动控制等方面的企业培训课程。 | ||||
4、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工具、耗材及设备维修等方面的保障 | ||||
五、实训基地建设 | 1.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完成设备招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完成实训项目开发及教学过程设计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2.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完成设备招标工作 | 完成设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3.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教学工厂 | 完成设备招标工作 | 完成设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4.检测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完成设备招标工作 | 完成设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5.光机电液一体化实训室 | 完成设备招标工作 | 完成设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6.现代自动化装备技术中心 | 完成设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完成实训项目开发及教学过程设计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7.智能制造实践中心 | 完成设备采购和实训室建设 | 完成实训项目开发及教学过程设计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8、实训基地新校区搬迁 | 初步形成搬迁意见 | 完成搬迁工作及实训室整理 | 验收完成,已正常使用 | |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1.社会培训 | 开展1个班次企业课程培训 | 开展1个班次企业课程培训 | 1、完成上期通用五菱2015年柳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培训任务 |
2、完成柳州裕信方盛公司职工CATIA软件培训班1个 | ||||
2.企业项目 | 校企合作一个市级科研项目申报 | 开展3个企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服务项目,完成2个以上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申报 | 1、企业服务 BM3副车架骨架、上板总成自动点焊项目,柳汽大梁模具自动化控制项目;柳州福臻焊接线焊接防漏检测系统;柳州福臻焊装车间焊接质量一体化管理系统4个。 | |
2、完成区级科研项目2个“DM5L副车架纵梁总成工业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研制”、“基于污点分析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漏洞挖掘技术研究” | ||||
3、柳州市科技局项目有3个“基于设备全寿命健康状态诊断的设备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的MES系统技术攻关和应用”、“柳钢热轧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板材轧制工艺优化”。 |
二、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一)预算执行与批复的相符性
项目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项目资金实际支出2371.4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专项资金1000万元,柳职院已全部用于项目经费支出,无结余。预算执行与批复相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表
单位:万元
项目 | 实际支出 | 资金使用情况 | ||
财政 | 自筹 | 企业投入 | ||
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 106.65 | 82.84 | 23.81 |
|
人才培养 | 41.73 | 24.36 | 17.37 |
|
师资队伍建设 | 100.79 | 59.36 | 41.43 |
|
实训基地建设 | 1990.27 | 830.19 | 1160.08 |
|
专业校企合作建设 | 12.04 | 3.25 | 8.79 |
|
企业投入 | 120.00 |
|
| 120.00 |
合计 | 2371.48 | 1000.00 | 1251.48 | 120.00 |
经第三方审计, 柳职院项目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投入资金2251.48万元,实际支出2371.48万元,完成项目预算的100%,其中财政专项拨款1000万元已全部用于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符合相关规定,未发现存在违规行为。
(二)实际支出调整的合理性
根据任务书要求,原计划总预算为2445万元,本项目实际支出资金为2371.48万元,主要原因是根据实际招标金额,企业投入由280万调整为120万。在实际支出资金中,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际使用资金超出原计划预算,但在两年的建设期内,本项目除了完成了相关建设任务外,还额外的完成了双元制课程开发,社会服务、培训等,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本项目实际支出调整是合理性的。
(三)实际支出与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相符性
本项目的资金使用严格遵守国家、自治区、柳州市和学校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际开展的所有资金支出,都经过学校组织的三级论证和相应的审批流程,即学校组织二级学院相关专家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第一级论证,学校层面组织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和纪委等部门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第二级论证,柳州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第三级论证,最后经过网上会签或审批流程完成资金使用方案的审核,确保实际支出与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相符性。
三、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
(一)深化校企合作,做好合作运行机制方面的保障
1、项目是在与上汽通用五菱及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改革。要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必须加强沟通与协作,解放思想,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寻求校、企、生三方的共赢点,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各方的权利及义务。
2、校企双方在课程建设、实践场所建设等方面成立由双方人员组成的联合项目小组,制定小组工作机制、工作计划,考核办法,将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开发等纳入项目范围。保证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师培养,课程资源收集、课程开发同步进行,学院在机制上保证合作企业优先选择毕业生,确保企业的投资和回报。
3、双方共同投资在双方场所共建实践教学场所,一方面既可以解决学院建设资金问题,又可以保证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最为关键的是保证教学内容及过程的真实体现,保证“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4、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例会制度,协调和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形成日周月项目沟通机制。在不同层面定期均召开工作例会,解决项目的当前进度、下一步工作计划、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会人员根据汇报情况,研讨各项目存在的场地、资金、招标等方面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的校企师资队伍的建设
1、组建项目课程开发团队,让老师挂职或专心的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建设方面,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课程模块化,减少课程数量,提升课程的质量,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老师工作量。
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产学研平台(柳州市技术中心及研究院),将协同合作纳入建设过程中,实现在建设过程实现师资队伍培养,包括企业的师资,实现广泛意义教师队伍的资源整合,改善师资结构,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企业项目开发和合作平台,促进企业技术服务,并将企业项目剖析、分解,成为课程案例或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来源企业而高于企业。
(三)加强设备采购的前期准备及进度监控
1、加强学习与沟通,做好充分的企业技术应用调研,组织和召开资金使用和设备采购研讨会议,对于资金使用的方向,设备采购方案和招标文件等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熟悉资金使用和设备采购流程,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各项工作。
2、各项目提前做好建设方案的调研、设计、论证工作,确保上级资金到位后尽快进入招标采购程序;同时做好硬件、软件建设计划??纬炭?、实训项目开发、师资培养等软件建设工作作为基地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共同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组牵头,组织全院系部及相关部门开展学习、交流,讨论并明确学院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形成用项目争取经费的工作思路,提前做好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备选项目,以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
3、按照法律规定执行规范、公平、公开地开展招标工作;在教学仪器设备选型时,首先满足实训教学和生产要求,不必过于追求技术先进性;在填写标书,指定所需设备、仪器的类型及主要功能,但对具体参数不能有明显的指向性。
四、项目效益
(一)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情况
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主要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兼顾机器人作业目标的工艺过程、操作方法、操作工具及周边设备协调作业等技术,以“两化融合”为终极目标,结合装备制造产业链,结合最新技术发展方向,从机电产品开发、机电装备集成及检测、智能制造三个方面进行配置,将在现有实训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光机电液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实现机电装备从数字化设计、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单工作站至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设计、安装、检测、集成的完整的过程。
目前已调整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工业机器人相关内容,2015年增开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当前就业率已达到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70%以上的毕业生在柳州市及广西区内就业,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自治区一等奖,全国获三等奖。2016柳州市大中专技校职业技能比赛中,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及动线安装与调试均获第一及第二名。2017-2018年继续保持,获得了区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国家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及安装与调试区级一等奖、机电一体化项目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
(二)职业培训情况
近3年来,为企业提供以智能装备技术涵盖技术范围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22期,其中包括上汽通用五菱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培训班(涵盖高级工程师到基础人员的所有层级培训,包括企业员工参加国家级技能比赛的培训)、柳州汽车的数控机床维修工培训班等;承办柳州市中职师资带头人培训班、柳州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等。我校每年完成机电设备类职业培训鉴定600人次以上。退伍军人等人员培训以及各种技能培训和其它非学历培训达400人次以上,每年为职业院校培训师资50人次以上。
(三)实训设备利用率
本项目资金采购的实训设备,满足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非常高。
实训室 | 设备利用情况 |
1.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1、当前,该实训室主要供老师科研、学生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各级技能大赛训练以及学生社团、优秀学生课外拓展项目使用。 2、学院在2017年获得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级三等奖,2017 和2018区级一等奖。 3、后续会将前期成果逐步引入相关课程,当前已在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课程中进行试点教学。通过计算机建模对真实工厂的制造资源和工艺数据进行分析,体验和实现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的设计仿真、验证、优化。周使用课时>20节 |
2.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1、已正常使用,2017年度开设机器人相关课程9门。使用班级15个,使用学生人数为442人,课时为1049节。周使用课时>35节. 2、为企业提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培训班,涵盖高级工程师到基础人员的所有层级培训,包括企业员工参加国家级技能比赛的培训13期。 3、建成后各种级别参观21次 |
3.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教学工厂 | 目前机器已经投产,产品为BM3后纵梁 1、通过与企业共建,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已完成BM3后纵梁机器人点焊线体项目,日产量超过300余件 2、骨干教师完成了《国家级弧焊机器人资源库》等项目,将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融入机电装备群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综合实训项目, 开展了企业相关培训。 3、2017已安排部分专业学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后续会逐步的增加该生产线学生人数和工作量。 |
4.检测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1、设备已使用在课堂教学,涉及课程为《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建设后还主要用于各级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技能大赛训练。 2、2017、2018年均获得该项目一等奖,目前正在备战国赛。周使用课时>20节 |
5.现代自动化装备技术中心 | 该中心的几个实训室,主要用于课堂教学。 1、运动控制实训室2018年春一个学期就开设相关课程4门。使用班级16个,使用学生人数为398人,课时为1058节。周使用课时>58节 2、过程控制实训室2018年春一个学期开设相关课程2门。使用班级6个,使用学生人数为184人,课时为420节。周使用课时>23节 3、检测与转换实训室2018年春一个学期开设相关课程2门。使用班级11个,使用学生人数为344人,课时为436节。周使用课时>24节 4、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实训室除教学外,还主要用培训、竞赛训练使用。 2017年开设相关课程2门。使用班级15个,使用学生人数为383人,课时为300节。 |
6.智能制造实践中心 | 1、当前,该实训室主要供老师科研、课改和实验使用。2015-2016年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工业大数据、系统优化、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横向科研课题1项,纵向课题1项,2017年新申报课题1项。 2、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2017级《MPS系统集成与控制(含职业能力测试(二))》安排在该实训室,计划2019年开课,当前正进行课程开发阶段。预计周课时会达到>35节。 |
7.光机电液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实训室 | 1、设备已经到位 2、该实验室目前处于课程试点和开发阶段,2017年下学期中德双元制班《机电一体化系统组建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综合系统安装与调试》部分课时在该实验室试点。工业机器人专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维护》《焊接自动化技术》等课程部分课时计划2018年下学期开始该实训室试点使用,预计周课时会达到>25节。 |
(四)对学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了“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工作过程为导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密切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预计到2018年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向专业群所有专业铺开。
核心课程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全面培养了学生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双元制试点项目为契机,在2016年,专业骨干教师在已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首先试点实施了《手动加工零部件》、《用普通机床加工零部件》两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明确能力输出,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场所,规范教学过程及质量标准;并在专业中开展专业职业能力测试工作,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作规范性三方面对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测试。为后续课程开发和职业能力测试工作提供了范本。全面带动了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引进、外送培训、企业挂职和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等多途径开展师资培养,打造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勇于创新、专兼结合的省级专业教师团队,部分教师已经成为柳州产业升级机电装备改造的骨干。
(五)科技创新情况及效果
构建工学结合平台、开放教育平台以及工程项目孵化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开放工厂区域,将企业引入学校,有学校老师兼职担任企业重要职务,学生在教师或培训师的指导下,以课程或社团的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重要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汇集交流平台。其中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两个学校孵化企业柳州三淞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年产值1500万、柳州尚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500万。建设期间,专业群教师完成了企业服务项目4个,完成区级科研项目申报2个柳州市科技局项目申报有3个,金额超过1200万。近三年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银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区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2015-2017年间,教师发表专利64项,区市成果奖5项。完成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及应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校级资源库,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
(六)示范辐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组织协调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共同开发《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应用》资源库,为其他高职院??璞咀ㄒ抵械墓ひ祷魅私萄峁┳试?;挂牌授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AHK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组织柳州市AHK职业教育培训,完成100人次的培训任务,承办AEVO30人次培训,成为AHK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基地,为国内高职院校和东南亚地区提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输出服务。2017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四位老师到我校参加国赛用机器人应用培训,2018年该校在职业技能大赛该项目获得一等奖。
五、建设、管理和功能发挥的其它典型经验
具体见典型案例:
案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案例
案例二: 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应用资源库典型案例
案例三: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建设案例
用户登录